教育改革,“供给侧”是关键
发挥年轻学者潜力 人文学科也需“供给侧改革”
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
“双创”需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简政放权”
往期回顾
第十九期 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
第十八期 试点学院:改革是最大的红利
第十七期 简政放权:高校有哪些期盼
第十六期  2013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期刊和机构进步因子分析报告
第十五期 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责任和作为
第十四期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释放人才活力
第十三期 中国一流高校纷纷加盟“慕课” 搅动大学课堂
第十二期 东京大学启思录
第十一期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第十期 中外合作办学研究
第九期 大学办学理念
第八期 大学章程建设探析
第七期 大学人才培养研究
第六期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
第五期 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第四期 高校“学部制”改革研究
第三期 大学董事会制度探究
第二期 建设“绿色大学”
第一期 大学文化建设
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
侍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供给侧改革”引起关注并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词。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教育等向来就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呼唤并引领教育上的改革。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来说的,供给与需求是一对同时存在的关系,供给能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倒逼供给,二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配合又相互统一。从这个角度看,“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更是一种思维。长期以来,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状态。曾几何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单调、教育方法单一,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造成教育效果弱化;而随着时代发展,一段时间内我们又开始将重心逐渐转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的需求,过于强调方法,忽视了供给侧自身必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教育效果同样受到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其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通过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这个特殊性奠定了思政教育供给侧的特殊地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具有足够强大的引领力,向受教育者提供高级的“产品”,引领或培养受教育者对“产品”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舆情多变、思潮多元等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深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在供给主体方面,要多元共治,提高本领。首先,树立多元主体共治理念,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放松的同时,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学生管理、服务部门共同参与,将社会组织、学生组织、学生典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企业家等都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系统,并加强教育主体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供给主体格局。其次,供给主体要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既要掌握丰富全面的理论知识,又要对社会现实问题有准确而全面的认知,把理论和观点讲透彻讲到位,并能够始终跟踪在舆论第一线,在纷杂的思想交锋中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明确的、正确的认识。最后,供给主体要形成具有通俗的、生动的、真实的、丰富的、有哲理等特点的符合大学生审美需求的教学风格,能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在供给内容方面,要优化增量,盘活存量。一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端的质量,建立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等综合立体供给的内容体系,各部分教育相互影响、互相联系,共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供给内容既要有丰富的理论,又能密切结合社会热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真正能够有效供给价值、理论、道德、文化等,最终达到塑造和坚定学生信仰,提升思想境界的目的。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各个层面都重视线上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投入,生产了大量的教育“产品”,包括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素材、教育案例、新媒体作品等,但存在重复投入、同质化、低端化、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很多教育“产品”并未得到学生接受和认可,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因此,要整合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调整资源结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打造教育“产品”的精品,实现教育“产品”的“优库存”,提高教育实效性。

在供给方式方面,要分层分类,知行合一。对于高校学生,要加强分类指导,探索适合研究生、本科生、职业院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实现精准的教育供给;在课堂教学上,要转变教学方法,教学体系要体现理论性、发展性和真实性,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活动多元化、情景化和生动化,开展“互动交流型”的课堂模式;重视实践育人,努力建设独具特色、功能不一的实践教学基地,发挥实习、就业创业、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作用,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服务模式,切实提高教育供给的实效性;强调看齐意识,突出言传身教,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建设一支具有高尚情怀和高超技艺的教师队伍。

在供给环境方面,要完善制度,呵护文化。第一,建立制度化的领导、组织机制和人才供给机制,舆情调研与信息反馈机制以及监督和实施制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制度;制定科学的师风师德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建立责任奖惩机制,使制度真正起到规范、调节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有序、平衡运行的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供给”提供激励和保障。第二,注重学校的自然条件、校园美化和文体设施等客观实在物构成的物质环境建设,使其体现育人主题,体现人文关怀,让物质环境具有教育感染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第三,挖掘学校多年来形成的大学精神,良好的校风、校规、学风和教风等软文化,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术环境、校园网络环境等人文环境的建设,实现教育环境的渗透。

总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既不意味着否定需求侧的重要性,也非一味满足学生自然需求,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提供“引领性”的教育供给、“精准性”的教育供给、“有效性”的教育供给,即“科学的供给”,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达到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