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流大学建设放到国家发展的大舞台上
我们需要拥有当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宽阔视野,站在教育、科技、文化和经济社会结合的高度上,把握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功能,在精英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文化引领社会等方面作出表率,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大学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一是培养精英人才。中国需要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环境宜居,这就决定了中国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宽广国际视野和卓越领导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清华大学明确提出,将办学资源重点投入到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实施“优势转化战略”,如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教育改革计划”,创办苏世民书院项目,培养未来世界的领袖。下一步,我们将“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探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内在动力。
二是服务国家战略。中国的研究型大学面临双重挑战:既要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也要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把追求世界一流水平同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就有可能走出一条跨越发展的创新之路。清华大学近年来明确提出,要把一流大学建设放到国家发展的大舞台上。对大学来说,尽快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建立体制机制,通过推进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是当前面临的关键任务。
三是引领社会文化。对中国的一流大学而言,需要进一步拓展开放的胸怀和多元的视野,不仅仅关心中国或中国周边的问题,也要关心并致力于全球的问题解决。同时,我们还应有学术独立的文化担当,不能长期满足于跟踪研究,要有最终实现超越乃至领跑的决心和勇气,要有独立探索的精神。(清华大学副校长 姜胜耀)
评价大学要看学术水平和社会贡献
我认为,中国目前发展的现状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中国大学需要去考虑这些问题的特殊性,来应对世界的变化。
首先要建立自信,树立起“办学水平与贡献相一致”的大学评价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历史关键时期,中国大学一定要建立起学术自信、文化自信、环境自信、制度自信,要敢于做有开创性的工作,要弘扬我们大学传统中的优秀部分,建设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和制度。同时,要有正确的大学评价观。对大学的评价不只是排名问题,更是指导大学办学的方向问题,应坚持学术水平和社会贡献相统一的评价,评价体系要引导大家更务实,不能片面地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指标来进行评价。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贡献,才是我国大学最重要的任务。
其次,要营造和传承良好的大学文化,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一流大学的竞争优势在于良好的大学文化,一所大学的发展必须坚持自己有特色的文化土壤。大学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但其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是不变的。现在我们缺少这种坚守。
哈工大新生入学时,一定要先学这四句话:“铭记责任,坚守风险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凝练后,我们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作为校训。
近年来,哈工大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研究、神光III原型装置及主机装置研制、智能机器人灵巧手研制、星地激光通信试验、小卫星研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可见,只要心中装着民族,装着国家,装着人类共同的事业,大学的使命、责任、定位就不会走偏方向。(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王树国)
加快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几个着力点
第一,更加主动地服务国家。作为国家长期重点建设的大学,我们有更大的责任为中国的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刚结束的复旦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学校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面向2020年发展的五大战略之首,提出要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在国家战略前沿谋大事、干大事,进一步提高站位,开阔视野,提升境界,树立服务国家、敢为人先的宏大志向,大力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组织方式和发展形态的转型升级,通过在服务国家的前沿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带动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第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是我国最有实力、最有声望的大学,招收了国内最优秀的学生,我们有更大的责任为这些学子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目前,研究型大学教师的任务都比较重,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是:怎样使教师关心课堂、关心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要更加强调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并要有资源和制度保证。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都是以科研指标为导向。我校从去年开始,对岗位津贴体系进行了梳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教学的质与量在岗位津贴体系里占到非常大的比重。在今年的党代会报告里,我们明确提出在教师的职务晋升和绩效考核中,要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
第三,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这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非常核心的问题。必须调动两个层面的积极性,一个是院系负责人的积极性,一个是师生员工个体的积极性,只有把这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起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才能够实现。(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 陈晓漫)
赋予学生最大的学习自由度
近些年,我们要求各个院系要研究国际一流大学同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修改本院本系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发现,世界一流大学本科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是:以学生为中心,赋予学生最大的学习自由度。
第一,实行通识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例如,哈佛大学2009年启动新的教育方案,以“通识教育”取代盛行达30年之久的专业教育。新方案让学生通过八个领域的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关注现实问题,重视科学教育,强调多元价值。其中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把教育和社会紧密地结合起来,宗旨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理解自身既是传统的产物,同时也是传统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让学生具备批判性、建设性。
第二,实行跨学科的专业教育。比如普林斯顿大学在47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设立了10个跨学科的教育项目。跨学科专业最重要的特点是教学队伍的多元化,如斯坦福大学著名的跨学科专业“地球系统科学”,我国一般按照大气圈、生物圈等设置不同的专业,但斯坦福大学将其综合在一起,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用系统的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涉及地质学、生态学、经济学等,教师队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各个学院。
第三,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专业。1971年,哈佛大学最早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如果没有感兴趣的专业,学生可以自己设计专业。到2013年,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经过教学批准,哈佛大学学生自主设计的专业已有六个。
第四,鼓励学生早期从事科研。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另外像加州理工学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南京大学校长 陈 骏)
卓越的大学必定有着强烈的使命自觉
明确大学的使命与定位,是推动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准根基、强化核心、实现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要深刻认识大学使命的重要意义。所谓大学使命,是指人们对大学应有价值的判断、追求和选择,以及人们赋予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具体体现为大学的宗旨、理想、目标和责任。大学使命的核心要素是大学自身角色定位和社会责任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办学原则和办学品位。综观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一所卓越的大学,必定有着强烈的使命自觉。大学的使命已经内化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并成为大学文化的核心。
二要准确把握研究型大学的当代使命。中国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其当代使命可以表述为:通过教学、研究和服务,为人类自由和幸福,创造、保存、传播、使用知识和文化,为中国和世界培养各领域的领袖人物。第一,培养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根本职责。过去几十年,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着某些方向性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越来越“见物不见人”。在任何时候,大学都不能忽略了“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是大学的意义所在。第二,探索真理、创新知识是研究型大学的关键职责。第三,服务社会是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责任。第四,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职责。
三要不断深化研究型大学的使命自觉。既要高度重视个人使命自觉,又要着力提升集体使命自觉。大学培养的不是只精通某些技艺的技师,而是要培养兼具理想抱负和文化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必须具有高度的使命自觉。(北京大学校长助理 程 旭)
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最核心的使命
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对当前的中国大学来说,面临着双重挑战:外部世界的变化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学内部机制体制尚未完善。
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始终坚持大学的根本价值、使命和内涵,包括以学生为本、重视师资和学术独立。首先,我们要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无论大学的功能怎么变化,人才培养始终都是最核心的使命;其次,教师是大学最重要的资源,要调动教师的潜力,鼓励他们追求学术卓越;再次,学术独立是立校之本,作为中国的一流大学,我们更应该保持学术独立。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变革的基础。大学的综合改革应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建立起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大学发展战略。同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人员聘用、评价与晋升、薪酬体系等方面进行变革,打造学术独立、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
在教学改革方面,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能否把教学看成学校的核心工作,老师对教学的投入能否得到保障;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特征的教育模式是否能够得到大的改变。
目前,国家之间、大学之间的教育壁垒在削弱,优秀学生在全球流动,这对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十年、二十年后,中国各行业的主要领导、中坚力量是否是由我们自己的大学培养出来的?承担着服务社会责任的大学,在我国目前的经济转型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必须作出相应贡献。这也正是中国大学的特色所在。(浙江大学校长 林建华)
大学既要坚守使命也要变革创新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在高等教育界和科技界,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利申请数量多,但专利转化率和产业化低;二是科研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但篇均被引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三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增长的模式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而由于社会观念、价值趋向的多元化,愿意选择科学作为职业的年轻人却正在减少。
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在转型发展中必须面对这些社会矛盾,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在经济健康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到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此,大学既要坚守使命,也要不断的变革创新。一所大学的目标和使命决定了这所大学需要坚持什么和如何变革,也最终决定了大学的特色和优势。以中国科大为例,建校55年来,始终坚持规模适度、精英教育的理念。同时,学校适时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百分之百选择专业的自主权,培养他们的独立创新能力。
研究型大学还必须坚持学术优先,坚持基础前沿的科学研究,建立良好的学术生态,给教师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在中国科大,对教授的考核指标没有硬性的要求,不与个人收入挂钩,实行柔性的长期考核制度。同时,我们完善了职称评审、人才引进等工作制度,行政权力决定程序的规范与完整,学术权力决定结果的公正与公平,形成了以学术成就决定人才晋升、以学术潜力决定人才聘用的健康机制。
一流大学要赢得世界的认可和尊重,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胸怀。为此,我们正在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著名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以科研的国际化带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国际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侯建国)
社会的变革与大学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对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大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研究型大学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进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与大学责任的相互关系问题。
第一,要重视人才培养。当前,有一小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如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和淡薄名利等逐渐淡化,功利化的价值观逐渐形成;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部分学生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认同感逐渐减弱,这些都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大学的责任或者本质,是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能承担社会责任的合格公民。
第二,倡导“人文包容”和“学术批判”,这对一流大学建设非常重要。开放的中国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一流大学应该有足够的信心来包容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人文包容与学术批判应该成为大学文化和理性思维的基本内容,并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大学教育必须承载人格的培养,使学生清楚人性的善恶,懂得生活和生命的意义。
第三,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思考和共识,近几年来西安交大在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体制改革,建立学术特区,为青年学生创造成人、成才的良好环境,并在区域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例如,推行以人格养成和第二课堂教育为宗旨的本科生住宿“书院制”,强调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积极践行“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的书院文化。(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程光旭)
用“制度激励”激发师生创新活力
大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保持着辉煌而持久的地位。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坚守人、传承者和创造者,更是人类思想、精神和道德的制高点,是整个社会良心、公平和正义的最后堡垒,大学之于社会的根本生命力在于创新。
目前的大学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即企业化管理模式、政府式的管理模式、教授自治模式。然而,大学发展的深层动力,源于师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因此,大学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制度激励”的方式不断激发师生员工的创新活力。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制度激励”的管理理念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着力打造卓越的三大体系。主要举措包括:塑造学术追求的大学灵魂;制订《交大2020》战略规划;建设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创新型领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问题导向研究;系统推进对学校学科发展的中长期国际评估;推进大学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等等。
上海交大实行的管理制度改革,目的是希望完成三个转变:在发展模式上,要实现由“行政主导”向“学术主导”的转变;在管理模式上,实现由“学校办学院”向“学院办学校”转变;在激励方式上,实现从“学校要求教师发展”到“教师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转变,其变化的核心就是大学的管理要通过服务变成一个“制度激励”的体系。
20年前,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差距在硬件上,现在我们的硬件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但是仍然存在文化层面的软件差距。我们所追求的一流大学,应是能够带来文化认同感、情感归属感和心灵愉悦感的大学,进而达到“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的境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 杰)
(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