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争创“两个一流”,奋力打造“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

时间:2016-08-03    点击: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如何实现“创新”?教育和科技发展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要“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并再次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任务。目前,在一些领域、学科中,我们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作为一名教育和科技工作者幸参与和见证了这些进步,我由衷的自豪。

在“两个一流”建设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在“两个一流”任务的实施中,应该做到理性认识、公平评估、稳妥推进。这些年,面对改革的形势,面对一轮又一轮竞争,我们的每个人都怕落下,部领导太累了,校领导太累了,老师太累了,学生太累了,大家都太累了!我当过校长,深知其中的苦衷。据我所知,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学为了争取进入“两个一流”,在新一轮竞争中不掉队,都纷纷行动起来,有些单位互挖人才、合并学校、增加学科、扩大体量的事多了,大家都在各想高招,增加自己学校的权重,争取搭上顺风车。事实上,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目前国内真正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学科”的学校并不是很多,能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更少。在建设“两个一流”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尊重规律,客观认识不同学校、学科的发展现状,合理评估与“世界一流”的现实差距,理性分析投入与产出,保证宝贵的经费投入能够用在刀刃上。那么,这些评估、分析、认定的工作怎么做呢?中央多次提出要简化政府职能,克强总理在报告中也提到“开展第三方评估”。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通过引入“利益无关”的“第三方评估”,客观、理性的分析差距,评估投入的方式和力度,对于顺利、平稳推进“两个一流”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教育部有关部门这些年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在学科评估积累了宝贵经验,能够把这些经验和“第三方评估”有效结合,也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第二,在重视“两个一流”的同时,还要对其他不那么“一流”、“顶尖”的大学给予关注。我国有两三千所大学,体制不一、定位不同、体量和水平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人才资源宝库。我们要看到,许多优秀人才并不是毕业于名校,比如马云,比如一批院士等等。美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华尔街日报》曾经有过一个统计,美国500家大公司的CEO只有10%毕业于常春藤名校。一个人不能只有聪明的头脑,还需要健康内脏、强壮的四肢,才能走得更稳、跑得更快。充分发挥各个层次高等院校的优势,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是非常重要的。高校竞争是残酷的,但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在资源分配方面,一定要避免严重倾斜以及随之而来的恶性循环。

在“两个一流”工作开展中,我认为要特别注意不要用“科研实力”去评估“教育水平”,应该尊重教学和科研不同的规律。我历来有一个强烈的想法,就是一定要将教学与科研区别认识。也就是说,教学资源要做到公平配置,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要提倡公开竞争。“教育公平”是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应该提高全国高校的教学水平,努力使每一位进入大学的学生受到合格的高等教育。同时,在科研领域,要理直气壮地建立公平公开的竞争机制,绝不能面面俱到,撒胡椒面,要以竞争促发展。

第三,我还想提一下,希望不要把高校和科研机构当做行政机构来看待和管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这不但是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的呼声,也是中央领导多次指出的问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国际上有先例可循,我们借鉴国外同行,可以少走弯路。办教育不能依靠“运动式”的做法,有些东西不宜随意改变,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不少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了。要让教学和科研静下来,让学校能够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让实验室能够有一方安静的实验台。

当前高校和科研院所出现的某些情况,是不利于创建“两个一流”的。比如,不少学校把办公用车用封条封了,然后再去租车回来作为办公用车。还有一个,用激光测距方法测量办公室的面积是否超标,多一条边,面积超标了,怎么办呢,就加一道墙。还有一个办公室正好多出一排书橱的面积,竟然就把书橱给封掉了。某学校新建的办公楼,空着不用,硬是挤进一个院系的实验楼去办公。纪律工作和反腐败工作,是中央的英明决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对于净化学术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我想有没有可能多吸收一些具有丰富教育和科研工作经验的同志,参与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纪律工作中,多从涉及教育和科研实际问题的角度入手开展工作,这对切实贯彻中央纪律工作的精神,我认为是有意义的。

此外,“973计划”在周光召先生的主持下,曾为支持我国的基础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如今这一金牌计划已经结束,而现有的重点研究专项以技术研究为主,对基础前沿研究的支持被大大压缩。这对于中国未来10年,甚至50~100年的科技发展,特别是源头创新的科技发展,都是不利的。基础科研和技术研发对于社会发展都非常重要,但是两者的发展模式和关注点是具有很大差别的。我们不能仅仅以对经济、产业的带动来评价一项基础科研工作的意义。比如说,引力波发现这个事情,怎么能用带动多少就业、带动多少产值来评价呢?

李克强总理提到要“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我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扶持重点方向,不宜另起炉灶,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国家投入了巨大资源建成的这些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科技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核心基地。

国家科技奖励方面,目前国家三大奖侧重的是重大科学研究突破,对一批惠及民生的项目的关注度还可进一步提高。比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开发和应用,能不能从国家层面给予奖励?值得科技奖励委员会研究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