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我校举行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国区域国别学科发展高端论坛,本次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教授,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贾鹏副司长,我校党委书记兰恒斌,校长徐海阳教授,原校长史宁中教授,党委副书记王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研究员,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创始院长钱乘旦教授,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罗林教授,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侯建新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剑鸣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王立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杨共乐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陈志强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院执行院长沐涛教授,云南大学印度研究院创始院长戴超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晏绍祥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梁占军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前所长黄民兴教授,西北大学社科处处长、中东研究所所长韩志斌教授,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韩东育教授,我校社科处处长、学校办公室主任白冰,发展规划处周霖处长,文学院院长王春雨教授,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校长高瑛教授、日本研究所陈秀武教授、政法学院副院长詹欣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杨善玲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新闻记者和历史文化学院近百名师生共同参加了本次会议。
区域国别研究院成立大会暨标识展示仪式由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董灏智主持。刘新成、贾鹏、徐海阳、韩东育先后致辞。
刘新成指出,区域国别学作为涉及历史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等多文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区别于现有的学科研究,是聚焦于“点”,也即具体到某国某地的研究,具有对已有研究进行深耕和补足的功能,同时展现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特点,随着区域国别学学科的建立,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应以国家现实需要为导向,实现研究方向的转型。贾鹏指出,区域国别研究院的成立为加快高校智库的实体化建设、推动学科交叉,以及整合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咨政服务等功能提供了契机,希望东北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能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在区域国别研究中更加重视教育方面的探索。
徐海阳在致辞中向长期以来关心、指导和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及兄弟高校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东北师范大学的区域国别研究具有深厚基础和鲜明特色。建校以来几代学人秉持扎根东北、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治学理念,以国家需要作为学术追求,主动对接国际学术前沿,依托历史学、文学、语言学、政治学等学科,致力于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性问题的探讨,积累了雄厚的研究实力。未来,我校将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发挥优势特色,将区域国别研究院打造成引领学术创新、支撑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型高端战略平台。
韩东育对区域国别研究院的情况作了整体性介绍,指出研究院立足于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东亚研究院、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等支撑平台,以世界史、东亚史为支撑学科,协同文学、国际关系、经济学、法学等,广泛涉及东亚国际关系、东亚思想史、日本史、朝鲜史、韩国史、蒙古史、越南史研究。研究院将贯彻以历史学为区域国别学“底座”的认识,利用东北地域优势,直面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践行“学术戍边”理念,突破“学术岛链”,复兴东亚地区的“文化丝路”,并培养国家亟需的国际化人才。
在热烈的掌声中,兰恒斌和史宁中共同展示了“东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标识”。王延为董灏智颁发常务副院长聘书,为陈秀武、高瑛、王春雨、詹欣颁发副院长聘书。
随后,在钱乘旦的主持下,中国区域国别学科发展高端论坛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多个高校、研究单位的权威学者充分肯定了此次论坛的重要研讨意义,并分别就“世界史学科与区域国别学科的关联”“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区域国别研究”“区域国别学科的国内布局与人才培养”四个议题作了精要的主旨发言,角度多样,意涵深刻,进一步扩展了本次论坛相关议题的广度和深度,与会师生深受启发。
最后,董灏智对学校领导、机关部处以及兄弟院校、与会学者对东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东亚研究院以及历史文化学院的支持和帮助表达了诚挚谢意,特别感谢首都师范大学国别区域研究院等单位的贺电贺信,并积极展望了东北师范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未来的建设与发展。